日期:2022-09-16 作者:赵迎昭、齐岚森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量:
原报道链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580&id=1277832
“近20年来,中国非遗事业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各级非遗机构等。但我们要看到,非遗的学科建设恰恰是短板,此次合作,就是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9月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四川美术学院签订《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出席签约仪式的川美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兆荣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彭兆荣。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如何建设非遗学科?彭兆荣说,非遗覆盖面较宽,和考古学、人类学、文学、历史、建筑等均有关系。在他看来,艺术类学科和非遗是“亲属”关系,通过非遗和艺术结合的试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化道路,是摆在当下的任务。这次签约是一次试验,双方将走上一条艰难但非常有意义的道路。
非遗要与怎样的艺术进行结合?彭兆荣认为,中华文明浩浩泱泱,既有旷世成就的“农”,又有生生传世的“艺”,还有贡献于世的“技(术)”。“农—艺”一体构成了中华艺术之根本,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
他表示,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如今,我国艺术院校教学机构的设置,多是从西方借鉴而来。我们今天常常挂在口头的“艺术”,即“Art”,多以西方艺术为原型、为根据、为范畴、为形制、为体系。但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拥有植根于农耕文明的灿若星河的艺术,众多非遗项目亦属于农业遗产的范畴。如何把西方传来的艺术,和中国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分类结合起来,找到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体系,彰显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在彭兆荣看来,非遗与艺术进行结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他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旧而新”的事业。所谓“旧”,指的遗产本身是指过去遗留下来的“财产”;所谓“新”,是指在当代的语境中生成的事业。“遗产本身是选择的过程,一些非遗在生活中或许作用不大,但我们认为它很有价值,代表了祖先的智慧,能丢掉它吗?不能。我们要像爱护大熊猫、藏羚羊一样去守护它。”
彭兆荣进一步说:“重庆是一座江城、山城,在山水间生长和传承的非遗,如川江号子等,具有巴渝文化鲜明的特色,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